人文与自然的哲学诠释--邵雍的“先天之学”与“(2)

来源:现代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尽管可以对“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作出上述三种含义的解读,但这三种意义其实是有着内在关联的。需要厘清三种意义的关联,才能够完整理解“先

尽管可以对“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作出上述三种含义的解读,但这三种意义其实是有着内在关联的。需要厘清三种意义的关联,才能够完整理解“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学术史价值与思想史意义。

宋儒重建儒家本体论哲学的天道论主要是以《周易》为经典依据的,北宋的儒家学者建构天道论时,常常关注和利用《周易》宇宙论的不同哲学资源。《易传》在建构天道论思想体系时,提出了两个具有哲学本体论观念的思想和方法。其一,将整个世界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易传·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由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构成,应该是就空间意义的宇宙而言。其二,将整个世界分为先天与后天。《周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整个世界还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所谓“先”与“后”其实就是时间意义的宇宙而言。空间与时间,其实是探寻宇宙本体论离不开的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维度。

重建儒家哲学本体论

三种解读

同时,邵雍象数易学蕴含的义理,还包括宋儒人格理想中的自然境界与人文境界。邵雍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圣人,既努力追求“尽伦者”的人文道德境界,又能够达到“弥纶天地,出入造化”的天地自然境界,其实这两种境界背后就是“后天之学”与“先天之学”。在邵雍的心目中,圣人之所以既能够达“人之至者”的道德境界,又能够达“出入造化”的自然境界,恰恰是背后的具有能够充分代表“先天之学”的“心法”。他希望上达“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的天地自然境界,依据的是“先天之学”的形而上之“一心观万心”;而他的“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其实是一种人文境界,体现出“后天之学”的“通照人事”。

《宋史》本传称邵雍“玩心高明,以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遂衍宓羲先天之旨,著书十余万言行于世”。也就是说,邵雍在当时学术领域创造了庞大而系统的象数易学,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他的学术贡献就是建构了表达宇宙天地变化规律的象数易学,邵雍将这一体系命名为“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这就是象数易学解读的依据,但邵雍的象数易学只是外在形式,其复杂象数体系中包含的深刻思想,其实就是体现出宇宙本体、精神境界的义理易学。邵雍认为伏羲通过绘制“先天图”,既体现了天地万物之理,也是在表述与此理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邵雍象数易学还包含着义理易学,具体就是宇宙本体、精神境界两方面的义理。

从人格理想与精神境界意义的解读,“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是两种不同思想境界。邵雍的“先天”与“后天”的提法源于《周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传》的“先天”“后天”是指“大人”与“天道”合一的不同境界。“先天”是一种完全自然而然的“天弗违”的自然境界,而“后天”则是一种通过人的努力而追求的“奉天时”的人文境界。余敦康依据《易传》解释说:“邵雍称自然科学为天学,人文科学为人学,并且以有无人文因素的参与作为区分先天与后天的标准。”他认为“先天”与“后天”的差异就是“自然”和“人文”的差异。在邵雍的哲理诗中,也是以“天弗违”的自然境界与“奉天时”的人文境界解读“先天”与“后天”。他在《先天吟》中肯定“天弗违”的自然境界高于“奉天时”的人文境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现代哲学》 网址: http://www.xdzxbjb.cn/zonghexinwen/2022/0526/874.html



上一篇:从“无法无我”到“他人即地狱”:现代哲学中
下一篇:龙跃 | 他的画引领艺术潮流,来自天马行空的哲

现代哲学投稿 | 现代哲学编辑部| 现代哲学版面费 | 现代哲学论文发表 | 现代哲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现代哲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