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张双利:成才不应(2)

来源:现代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身边有学生,哲学专业毕业后去国外名校继续深造、转学金融。虽然学得很苦,但他们说能感觉到自己在做“Big?Things”。他们不分日夜地加了两周的班

我身边有学生,哲学专业毕业后去国外名校继续深造、转学金融。虽然学得很苦,但他们说能感觉到自己在做“Big?Things”。他们不分日夜地加了两周的班,劳动成果是可以登上报纸头条的。我很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真的觉得自己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幕后“推手”。所以,年轻人求的是因为被拣选而获得“自主性”,求的是能够成为不被别人的命令彻底主宰的“规定者”。

10多年前的哲学经典导读课上,有一名外专业的学生抛给我一个问题:“您把这些东西都想得这么明白,您怎么办?”这个问题给我后来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我开始思考,我是站在对于现代社会的矛盾本性的概念高度进行把握,将前人是如何判断、分析及对发展趋势进行洞察和指认的。那么,生活是不是只有这一条路一个面向?

中青报·中青网:您是如何引导当代年轻人“审视马克思的预言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张力”的?

张双利:我们在讲台上拼命地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的就是让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觉得有科学技术有能力的人,毕业之后就一定只能与资本共舞,进而顺应这种“合理化趋势”。如果一流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这种非常强大的理解框架,就能明白资本和技术的绑定并不是唯一的发展趋势,与它博弈的另外一条路是存在的,需要有人去闯出来。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道理、矛盾、发展趋势讲得很深刻,如果当代大学生在校园里听懂了这些知识,他们就能有足够的理解力和自信,进而发问:“凭什么就只能有这一条道路可走?”上过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后,学生们如果能理解,不至于困惑、焦虑,这是弱的接受;强的接受,是学生们能认为这种趋势不仅能被理解,还可以被回应、被博弈。我们要让年轻人获得这种反思、批判的能力,甚至还有主动博弈的能力,这是我们哲学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且艰难的目标。

我也希望通过哲学思政课,让学生明白,成才不应该是人和人竞争到你死我活。人才是一批一批地,不是一个一个地成才。现在学生的“同辈群体文化”,我还是比较担心的,因为“合理化发展趋势”导致对精英的拣选越来越严格,大学生、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与防范意识越发明显,以至于在课堂上不少学生都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贡献自己的思想闪光点,担心灵感和创见被同学借用和据为己有。但是,同辈之间的相互学习要远远比大学教学资源的供给更加重要。在讨论课上,学生能够与同样优秀的同辈、杰出的教授专门就“Ideas”(想法)和“Reasons”(原因)讨论一些看似与生活实际功用不相关的深远且宏大的问题,他们此后一辈子都可能不再会有这样可贵的机会。“大思政课”很重要的一个功用,就是通过教学让当代年轻人的“同辈群体文化”更加健全地发展。

高校教师要把学术门槛和硬核性守住,要赢得学生的尊重

中青报·中青网:“大思政课”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思政”,您在B站上的“《共产党宣言》导读”公开课就吸引了众多青年受众,您如何看待这种知识普及?

张双利:像这种免费共享的资源,社会大众能够无偿地接受到,越多越好。我上课就想学生来旁听,什么人来旁听都可以,网络课程不就相当于有更多的人来旁听吗?

但是,学术版本的讲法也是必要的,不能因为是放在网络上的,就可以把课程的学术含量减低。有大量普及版课程存在,普及的知识往往又不够解渴,难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的解释力阐发出来,反而影响了社会大众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所以,更需要有一些具有非常高质量的学术内容给网友共享。

在“大思政”成果的普及上,高校教师要把学术门槛和硬核性守住,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从1997年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至今,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成效我希望能够有3个层次的不断递进:第一步,让学生不敢不尊重马克思主义,要让学生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没有那么容易懂。要赢得尊重,就要让大家尊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与当代哲学是可以对话的,在今天是有强大学术影响力的。第二步,让学生足够认真,也足够有意愿亲近马克思主义。这要求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复杂性阅读出来,明白马克思的理解框架。第二步如果达到了,意味着许多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已经入门了。第三步,当然也是最难的,许多学生在本专业中有很好的学科积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他可以跨专业地将其变为分析方法和研究立场。

文章来源:《现代哲学》 网址: http://www.xdzxbjb.cn/zonghexinwen/2022/0330/860.html



上一篇:读城|为中华哲学思维奠基 “中国的亚里士多德
下一篇:读书 | 用真实性哲学解析疫情以来现代社会的思

现代哲学投稿 | 现代哲学编辑部| 现代哲学版面费 | 现代哲学论文发表 | 现代哲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现代哲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