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哲学版面费是多少[06/30]
- · 《现代哲学》投稿方式[06/30]
- · 《现代哲学》期刊栏目设[06/30]
金观涛:如何建立现代的真实心灵?(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卡尔·雅斯贝尔斯。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代表。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著名的“轴心时代”观点。 最先发生动摇的是

卡尔·雅斯贝尔斯。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代表。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著名的“轴心时代”观点。
最先发生动摇的是终极关怀的真实性基础。众所周知,在传统社会,个人权利不具有正当性,因为它和三种真实性互相维系的机制是矛盾的。个人权利来自自然法,它是天主教文明中对上帝的信仰和认知理性互相分离的结果。现代社会的诞生,是自然法向个人权利的转化。个人权利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这意味着人可以从某一种终极关怀中走出来,甚至自由地选择终极关怀。这时,维系终极关怀稳定的基础已经不再存在,其真实性之丧失是迟早的事。
一旦对上帝的信仰和认知理性分离并存,不断扩张的认知理性迟早会认识到经验事实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结果是主观价值论兴起。加之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终极关怀,价值和终极关怀的联系自此断裂,后果是两者都丧失真实性。这一真实心灵的解体在现代性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亦更波澜壮阔。现代性起源于加尔文宗社会,美国宪法本来基于圣约,即人在上帝面前的誓约,它和对上帝的信仰(终极关怀)直接相关。其他文明要学习现代性、建立现代社会,不可能立足于圣约,因此民族主义作为整合现代价值的前提兴起了。然而,民族主义不可能成为独立个人的终极关怀,其后果必定是终极关怀和价值真实性的丧失。事实上,随着民族至高无上的主张引起世界大战,人们开始反思民族主义带来的意识形态灾难,这时他们会再一次把现代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作为现代性起源地的英美社会。然而,这些社会也只能用功利主义的主观价值论作为现代价值的基础,价值公共性的消失必定导致真实心灵的解体。
由此可见,20世纪哲学革命是多么重要,它从符号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一全新视角来考察真实性,意味着人类真实观的大解放,这本应该成为重建现代真实心灵的前提。新的哲学应该再一次论证终极关怀和人文世界的意义,指出其真实性并非科学真实所能取代,然而它不仅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废除了哲学的功能。因此,轴心时代以来形成的真实心灵被摧毁之后,迟迟不能进行重建。
当终极关怀和价值真实性不存在时,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成为人类唯一的目标,但科学技术所依赖的真实性能一直存在下去吗?启蒙运动以来,经验真实性进一步蜕变为与主体无关的客观真实。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虚拟真实的扩张,导致客观真实也处于瓦解中。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真假信息的边界日益模糊,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必然是混沌和动荡的。
真实心灵丧失带来的困境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当今世界在真实性判断上的混乱。一个例子是科学领域符号真实和经验真实的混淆。2019年4月,全球多位科学家同时公布了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由2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十余年,从四大洲8个观测点“捕获”的视觉证据,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对黑洞存在的预见。
发现黑洞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在此,我要分析的不是这一发现的真实性,而是黑洞的照片究竟意味着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照片上拍到的东西都是经验真实。这张照片无疑是科学界向大众展示黑洞存在的证据,但我要问:这张照片真的如通常的照片那样证明了未知对象的存在吗?它是真的吗?事实上,黑洞是时空奇异点,它是数学符号真实而不是科学经验真实。所谓的黑洞照片“捕获”的也仅仅是黑洞边上的光环。我们在理解这张照片的意义时,混淆了数学符号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或许科学家拿出照片时是知道这一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大众对这种混淆毫无感觉。

《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作者: [英] 赫克托·麦克唐纳,版本: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7月
根据20世纪语言哲学,符号的真实性必须来自经验,否则便无意义。这种意识已经深入人文、社会和宗教领域。数学是一种符号系统,自然语言是另一种符号系统,如果我们把上述黑洞的例子换成自然语言的例子,人们就很容易意识到混淆符号和经验是不妥的。根据《圣经》,上帝是存在的。在很多哲学家看来,上帝只是一个自然语言的符号。在阅读自然语言文本时,必须严格区分纯符号和代表经验对象的符号。前者不是真的,后者才是真的。我要追问:为什么在科学领域,我们认同纯符号真实和经验真实可以混淆,并拿出黑洞的照片,而在人文社会领域,在用自然语言表达对象时,纯符号和代表经验真实的符号却要区分开来呢?黑洞作为数学符号真实是存在的,为什么同样作为符号的上帝不存在呢?这里我无意探讨宗教的问题,只是想借这个例子来说明: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带来的误区,正是造成各种思想困境的内在根源。
文章来源:《现代哲学》 网址: http://www.xdzxbjb.cn/zonghexinwen/2022/050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