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白石山水画看中国绘画的现代性(4)

来源:现代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林风眠及其夫人于1925年自法国学成归国,次年出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之职。该校原为北洋军阀势力所控制,1926年2月教育部接管后,改为国

林风眠及其夫人于1925年自法国学成归国,次年出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之职。该校原为北洋军阀势力所控制,1926年2月教育部接管后,改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后称国立艺专)。该年9月,法国画家安椎·克罗多应林风眠之邀请到该校任教,并担任西画系主任。1927年,林风眠不顾许多中国画教员的反对,聘请齐白石到艺专教授中国画,并为他上课时预备一张藤椅,下课时亲自送到门口,对齐氏极为尊重。因此因缘,齐白石和安椎·克罗多有了交集。克罗多在北京期间,最使他津津乐道的就是结识齐白石。他十分喜欢齐白石的画,不但购藏了几幅他的作品,还请白石老人为自己刻了“克罗多”三字的中文名章。白石老人在自述中也回忆说:有一个法国籍的教师,名叫克利多,对我说过,他到了东方以后,接触过的画家,不计其数,无论中国、日本、印度、南洋,画得使他满意的,我是头一个。他把我恭维得了不得,我真是受宠若惊了。

1931年作 日暮归鸦

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仲言和其好友黎松安、齐白石等七人组织了一个诗会,取名“龙山诗社”,人称“龙山七子”,并由齐白石担任社长。由于胡沁园和诗社友人多有收藏书画,齐白石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开始写字画画,《山水条屏》与《龙山七子图》等就是齐白石此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这两件画作的布局、技法与风格反应出清初四王“正统派”画家的影响,尤其是当时画坛流行的王晕(1632-1717)画风。

陈师曾并曾对其友胡佩衡说:“齐白石的借山图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可惜一般人不了解。”

中日两国在艺术收藏品味上的差异,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彰显出来。齐白石在近代中国画坛的崛起,除了陈师曾的慧眼发掘与影响外,和日本的收藏品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齐白石、吴昌硕(1844-1927)等人于国际间的评价,和日本“南画”等鉴赏界的收藏品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关研究指出:陈师曾在日本留学时,有机会观摩到清初个性画家八大山人(1626-1705)和石涛(1642-1707)等人作品。20世纪10年代末期,东亚地区兴起了重新评价自身传统的风潮,当时日本美术界就对石涛、八大山人等个性画家极为推崇。这个发现启发陈师曾鼓励年轻人或其好友要突破清初“四王”的束缚,发展自己的风格。

除了陈师曾和林风眠的赏识外,徐悲鸿是另一位知音。1928年年底,徐悲鸿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时,曾三访齐白石,请他继任中国画教授,两人也因此成为忘年之交。徐悲鸿后来辞职赴南京,与齐白石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并不断购买齐白石的画。在齐白石山水的推介上,除了陈师曾外,徐悲鸿也是重要的推手之一。193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齐白石画册》,该画册是由徐悲鸿所编。值得注意的是,该画集所收录的作品,多是当时北京画坛传统国画派不重视的山水画。徐悲鸿在该书中作序,称赞齐白石“其道几矣,由正而变,茫无涯,何以知之?因其艺至广大,尽精微也”。在此,我们发现一个相当有趣也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同为近代中国绘画改良派巨擘的徐悲鸿和林风眠,虽然两人的艺术理念和风格完全不同,但他们对白石老人独特鲜明且富创新精神的绘画风貌,却一样推崇与赞赏。

须磨氏曾如此形容齐白石:他的山水画,在运用接近原色色彩的这一点上,具有印象派的作风,但骨子里却未舍弃宋元画风,是如假包换的中国作品,被外国人赞誉为东方塞尚。

1917年年底,齐白石听说家乡乱事稍定,遂出京南下返家。1918年全年在家乡。后来,家乡兵乱更加严重,齐氏乃下定决心定居北京。1919年3月初,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并从此定居。是年8月15日,白石老人在其日记中写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可见当时齐白石的画作在北京画坛并不受到重视。8月16日,白石老人又写道:“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既能維持“自古即达到世界水平的中国绘画艺术价值”,又能兼融“时代潮流和个人感性表现”的“现代中国绘画”;要言之,也就是既保有中国传统的艺术价值,又增添了西洋近代美术的各种表现和美学。

文章来源:《现代哲学》 网址: http://www.xdzxbjb.cn/zonghexinwen/2022/0909/889.html



上一篇:封车讯|如何破解矛与盾的哲学难题?起亚设计
下一篇:王利明:法学的未来发展必须面向实践和时代

现代哲学投稿 | 现代哲学编辑部| 现代哲学版面费 | 现代哲学论文发表 | 现代哲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现代哲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